強化內生動力方面實現精準脫貧。深度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精準脫貧,關鍵是增強內生動力,內生動力可以分為區域的內生和人的內生。區域的內生動力需要提升貧困地區發展能力和資源動員能力,可能是具體的物質資源,如使山川、土地、礦產、農作物等產生經濟效益。人的內生動力主要是精準扶貧的參與者和精準脫貧受益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發揮,發揚自力更生精神,激發改變貧困面貌的干勁和決心。通過精準扶貧的外在扶貧力量與貧困群眾的內在脫貧力量共同作用形成合力,實現從嵌入到內生,讓內生動力產生“造血”功能,真正實現精準脫貧。
增強貧困群眾參加經濟行為的內生動力。深度貧困群體所處地區往往是自然環境和資源條件較為惡劣的地區,導致了他們生產經營面臨巨大的自然風險,由于他們所生產的大多是農產品,市場競爭十分激烈,面臨較強的市場風險,農產品具有區域適應性,深度貧困群體有限的文化技術素質增加了運用農產品新品種、新技術的風險。因此,要提高內生動力,就必須從提高深度貧困群體的系統能力和降低其面臨的風險入手。推動參與式扶貧,發揮貧困群眾在扶貧開發中的主體作用。通過充分賦予貧困群眾項目決策權、實施參與權、知情監督權、管理維護權和評估實施權,讓他們有機會或有責任根據自己的需求與意愿參與扶貧開發的全過程,從而提高扶貧項目決策的科學性與合理性,降低經營風險。
發揮精準扶貧的文化功能激發深度貧困群體脫貧的內生動力。貧困群眾內生動力不足的另一個方面是“文化貧困”的制約和阻礙。發揮精準扶貧的文化功能,就是以不斷滿足貧困群眾的文化需求為中心,依靠黨的領導、政府主導和全社會的積極參與,對貧困群眾因勢利導,注重思維方式、價值觀的引導,穩步消除文化貧困。精準扶貧要對“文化貧困”思想進行改造,開展“文化”扶貧。重視深度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文化的“破”與“立”,解決好傳統文化與現代思想的關系,依靠教育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精準扶貧的文化功能培育的“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實現精準脫貧的重要基礎。引導貧困群眾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脫貧攻堅打下堅實的思想文化基礎。
激發深度貧困地區群眾過上美好生活的內生動力。深度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扶貧,要從注重外部幫扶向注重外部幫扶與激發內生動力并重轉變,從開發式扶貧為主向開發式與保障性扶貧并重轉變。對貧困群眾自身而言,要激發他們對過上美好生活的內生動力,在實現自我生存和發展的同時,有效帶動身邊的人脫貧。注重培育貧困群眾發展生產和務工經商的基本技能,注重培育貧困群眾積累和儲蓄的意識,以主人翁的意識充分表達利益訴求,變普遍的被動扶助為主動參與。
扶貧要“扶智”,更要“扶志”。扶智重在教育和科技扶貧。教育扶貧要真正切合實際,深度貧困地區在搞好九年乃至十二年義務教育的同時,要大力發展深度貧困地區的職業教育和培訓,提升貧困群眾的基本文化素質和技術技能,增強貧困群眾就業創業、脫貧致富的能力。扶“志”重在培養堅韌意志和堅定決心。按照“組織強、黨建強、產業強、經濟強”的要求,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打造一支不走的“工作隊”,引導廣大扶貧人員樹立“功成不必在我”的歷史使命感和高度責任感踏實工作。讓貧困群眾對自身現狀有正確認識,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樹立擺脫貧困的志氣和信心,去除“等靠要”思想,從“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轉變。
作者 黃雪飛 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
據云南網